从医17年来,我接诊了近万名患者。每次看到患者因疾病折磨产生痛苦的表情,看到家属因担心产生急躁、忧虑的心情……我都感同身受。我认为,对待患者需要换位思考,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,想患者之所想、急患者之所急,要做一名温度的医者,将自己化为一米阳光!
心中若有温度,生活充满阳光。谁都不想面对冷言冷语,也许有温度会招来一些患者、家属或亲戚朋友的麻烦事儿、磨叽事儿,这对于有着繁忙工作的我们来说无疑是负担,但反过来看,有温度会让自己性格更随和、更乐观,让患者、家人、朋友更有安全感、信任感、幸福感。俗话讲,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一句六月寒。我想,一个充满阳光、言语温暖、服务周到的医生,不仅可以让自己和家人很舒服,更会让患者、同事很舒服。
医者仁心,协和名医郎景和院士曾说:“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道处方应该是关爱,也许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,也许是一句同情的安慰,也许是一次耐心的倾听……在细微之处,便能敲开医患之间那扇陌生的心门。”
作为医者,在治病救人的同时,更需常怀仁心。工作中许多点点滴滴历历在目:有惊心动魄与时间赛跑的急诊抢救,有面对重症无能为力的失落,有来自患者及家属的感谢赞美,也有不理解的指责批评……医学有局限性,医者更不是神,我们所能提供的医疗技术是有限的,但是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可以抚平患者创伤的心灵,重燃希望的火花。
还记得5年前遇到的一位重度心衰的患者老梁,他是一名退休的工人,和我父亲的年龄相仿,有一双儿女。初次见到他的时候,因长期胸闷、气短、周身水肿、活动受限,且反反复复住院,脾气变得很暴躁、很焦虑,面对死亡很恐惧。因为屡屡住院,他对自己的病情也了解了一些,知道自己的生命维持不了多久,也不想浪费更多钱,不想连累家人,他选择消极对待治疗。
接诊的过程中,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抗拒,当我询问他的病情时,他气哄哄地说:“你是大夫,还看不出我什么病吗,能治就治,不能治就算了。”他的妻子在旁边赶忙说到,医生别生气,他这个人就是犟,因为这得罪了不少大夫。我连忙微笑着回答:“看您说哪去了,我是来为老梁服务的,现有的医学在不断进步,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况且他和我父亲一样,都是脾气犟、心肠好,怎么会生气呢!”这句话说完,好像一下子拉近了我和老梁的距离,他开始变得接受我了,接受了我的治疗方案,每次查房从饮食、睡眠、二便、心态都像老朋友聊家常一样,随着病情慢慢好转起来,他对我越来越信任,当可以下床轻度活动时,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出院的时候,我再三嘱咐他一定要按照我写的处方按时吃药、监测体重等等,他一一点头,眼睛始终盯着我。老梁还有要求你就提出来,他没有回答,此时我也明白了,我把手机号码写到了那张出院口服医嘱的单子上。他再次露出了笑容,向我说到“谢谢你啊崔大夫!今后肯定免不了麻烦你,真的谢谢你啊!是你给了我活着的希望”。看着患者的满足感与幸福感,我的内心很波动,我知道他的病情还会反反复复,无法根治甚至还会无情进展,但是作为医者,能够给予患者的除了健康之外,更重要的是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……
就这样,在之后的三年里我们成为了朋友,每次病情加重入院,每次缓解离院也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了。每次住院过程中,他都会和邻床的患者交流,说到他很知足了,说在二院的心内科治疗很满意,我想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最有说服力。然而,两年前老梁终究因顽固性心衰、恶性心律失常而永远地离开了,见到他的妻子时,她紧握我的双手,含着泪水说到“谢谢你们,感谢你们这三年的精心治疗与帮助,感谢你们给予的希望”!
我想,这大概就是医者仁心的温度吧!!!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践行,做一名有温度的医者,将自己化为一米阳光!
崔修岭:朝阳市第二医院心内科四病区主任,中共党员,朝阳市第二医院“有温度的医者”演讲比赛二等奖。